一、引導式教育的起源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是一套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及有特殊需要人士而設計、揉合了教育及治療與的全人康復系統。引導式教育起源於匈牙利,始創人安德斯.彼圖(Andras Peto)教授是一位醫生及教育家。

一般以醫療模式運作的復康方法,著重以各治療專業分割地處理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的身體及機能問題,並且只聚焦於治療其身體的缺損。彼圖教授卻前瞻地認為機能障礙,只是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後的表徵;而消極、被動的性格,才是基本的問題。而有別於為身心障礙人士提供被動式及抽離式的治療,彼圖教授整合了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及復康的知識,提出只有透過教育的過程,將教育與治療結合成一個整合的生活及學習系統,並以培育有身心障礙人士的健全人格及全面成長為依歸的全人康復模式,才是發展他們的最有效方法(Kozma, 1951)。

彼圖教授於一九四五年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市創立彼圖學以提倡引導式教育,並提供引導員 (Conductor)的培訓課程,當中融匯了教育理論、教學法、神經學、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人體力學及復康概念。而引導員同時扮演著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的照顧者、訓練者、教育者、以及康復工作者的角色。

 

二、香港耀能協會與引導式教育

香港耀能協會於七十年代把引導式教育從英國引進香港,並建立了一套更切合於香港情況,具有香港特式的引導式教育體系,以貫通式專業團隊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運作,打破各專業的壁壘,以跨專業地實踐及執行教育及康復。在貫通式專業團隊中,不同專業的員工不單交流、分享各自的專業知識、理論和技巧,更強調互相學習、互相融和,以達致引導員效應;以確保每個服務對象都可以享有一套一致及有延續性的服務。透過採納彼圖概念,為員工提供在職培訓,協助不同專業的員工建立共同的服務理念,和共通的語言;並把其理念和施行方法推廣至協會所有特殊幼兒中心、特殊學校、庇護工場及宿舍、及社區復康服務的教學及康復程序之中。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引導式教育已發展為協會的企業文化及企業模式,並以此建立一套能切合各類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及針對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服務系統。

 

三. 引導式教育如何理解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的主要障礙

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的障礙及困難,令週遭的人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受損人士缺乏適切的期望和要求,及慣於提供不必要及過多的幫助,令致他們容易養成依賴、被動和消極的性格,以及有一種受助者、及事事不能的心態。最後令致他們在心態上會出現習得性無能感,從而更進一步影響身體機能,出現習得性廢用的惡性循環。為此,彼圖教授的學生、彼圖學院的院長夏莉博士(Dr. Maria Hari),曾多次強調,引導式教育要改變的是身心障礙人士的動機及意向,而不單是改善他們的機能及行為表現。

 

 

四、 引導式教育與現代神經康復研究及從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看身心障礙

最新的神經康復研究證實,對於中樞神經受損人士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實境(context based)及任務 (task specific)為本、強調學習密集性的動作學習(motor learning approach)模式;而密集性的主動學習亦證實能促進腦部的可塑性及轉變。

 

而有別於以醫療模式看身心障礙,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於2001年發表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為基礎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強調不應只集中關注改善傷健人士的身體結構和機能的缺損,反應透過增加其參與及活動、及改善其週遭環境及個人因素(包括心理及性格),達致身心健康,減少相關的限制及障礙,而這些理念與引導式教育所提倡的目的及方法不謀而合。

 

五、引導式教育的目標

引導式教育不僅是對於身體功能及機能的康復,而最重要是建立學生的積極性格,促進學生的主動性、發展解難及自我實現的能力,讓學生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積極的性格,是指學生具有以下的能力及態度:

 

  • 有目標、有責任感
  • 有解難能力
  • 有自信
  • 能面對挑戰
  • 樂於學習及體驗
  • 對週遭的人及事有興趣及能互動
  • 樂於及能夠参與家庭及社會
  • 成為社會的公民

 

六、引導式教育要義

引導式教育是一套針對有特殊需要人士成長及學習而設計的系統。它揉合了教育與康復,為他們的終生教育與學習生活,設定最合適的活動環境;使其獲得應付日常所需的技能,和建立面對人生挑戰的鬥志,促使他們邁向獨立生活。

引導式教育為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提供一個清晰的架構,令學生和職員有所依循。並透過精心整合的活動常規,使課堂學習、康復及生活能互相配合,以鞏固學習成效。在這個系統下,不同崗位的職員都必須緊密協作,以全人意念,透過細心安排的學習程序,使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引導式教育致力於個人身體與心智的融和,著眼於人與周遭環境的聯繫,通過人和物的互動交流,誘發學生內在的學習意欲,培養主動學習的態度。這種將學習和生活兼容的方案,令學生發揮最大的潛能,從而享有自立和滿足的生活。

引導式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個性上抱有獨立自靠和面對人生順逆景況的自信心。而這份自信心乃源自他們在平日生活中不斷克服其個人身體、智力、社交,以及心理障礙的經驗。引導式教育藉著促進學生的自決能力,擴闊他們的發展空間。

 

七、引導式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則

1. 身體與心智為一體

以全人發展的觀念,整合教育與康復的服務模式。

2. 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與康復信念

一切程序,包括管理與組織、課程、學與教及康復的設計、施行以至檢討,均以學生的需要為中心,以照顧個別差異及促進有效學習。

3. 主動、自發的學習

透過誘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意欲,培養學生發展積極的性格及自主、自信的態度,以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促進他們參與社會。

 

八、施行引導式教育的特點

 

1.  一致及貫徹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及學習的整合性,學校以貫通式專業團協作模式運作,使每一位團隊成員都肩負教導學生的責任,並確保每位施教者對學生都有一致及貫徹的要求及誘發方法。

 

2. 跨專業協作

強調跨專業的協作,例如教師及治療師協作教學、共同設計課程及共同備課,以全面照顧學生整體需要。

 

3. 目標為本的學習

為發展學生獨立自靠的個性,及培養學生為自己的學習、生活及人生負責的態度,每一位學生都有清晰及具體的學習目標及一套目標為本的課程,並強調學生多作自我評鑑,及反思如何改善表現的方法。

 

4. 日程

日程是指整天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引導式教育針對身心障礙人士的全人發展需要,強調「一天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學習機會」的觀點,所以十分重視日程的安排。學校會按著每一個環節,為每一位學生刻意安排適圽切的學習及康復內容,使學習變得生動及有意義。日程亦不單是在學校的生活程序,更包括宿舍及家庭生活的程序;因此,學校也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除與家長密切溝通外,亦推行家長培訓工作,使學習者的學習日程,有效地延續至家庭。

 

5. 整合性及連貫性

有效的學習強調整合性及連貫性,而每一分每一秒對學習來說都是重要的,因此會刻意安排及利用學校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及時段,進行學習及康復兼備的活動,例如安排課間操。

 

6. 學習生活化

為使學習更有意義及更貼近學生所需,強調將學習生活化,設計活動時採用自然而具實效的模式進行,例如在用膳時間學習自我管理及表達需要。

 

7. 互動學習

以小組形式學習,強調學生與學生及學生與施教者間的互動,並透過多提問及回饋,誘發學生主動學習及思考。

 

8. 言語和韻律

利用言語和韻律作自我提示的策略,並將需要學習的項目變分拆成可以成功完成的小步驟,以協助學生學習、控制及協調動作及更容易掌握生活技能。

 

9. 環境及輔助學習工具

設計合適的環境及輔助學習工具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利用特殊傢俱如梳間枱,以及運用視覺策略、空間、特殊電腦輸入裝置及方便抓握的筆等

 

 

九.以全校模式推行引導式教育 – 促進學生獨立及參與

香港耀能協會屬下有三所肢體弱能學校都是以全校模式的引導式教育原則,提供融合了教育及治療的小學至高中課程。

 

有別於幼兒期,學齡期(6-18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不同的需要及特性,其中最重要是要為成人的獨立生活、自主自決、參與及融入社會作好準備,而引導式教育最終目的正好就是培養學生在個性上抱有獨立自靠和面對人生順逆景況的自信心及能力。另外,由於教育系統與其他康復系統不盡相同,例如有各學習範疇及各科目的目標及要求,因此更需要以全校模式推行引導式教育,以達到一致及貫徹;這實在有賴全校及家長擁有共同理念,亦需要在管理與組織、課程、學與教及康復等多個層面的整體參與及配合。

 

 

學校透過一套貫穿課程、教學及康復的全校模式引導式教育系統,刻意設計及安排學童的生活及學習細節,把教育及康復在學校每一個環節自然地結合,以貫通式專業團隊提供一套以實證為本、符合最新的神經康復理念的整全模式,令學生有全人的發展。

 

在全校模式之引導式教育系統下,以下是一些施行特色及例子。

 

1. 在生活中提供最多的練習機會

要有效促進腦部的可塑性及鞏固所學,學習的強度及重複性是關鍵。而配以自然的情境進行,學生會更有動機,效果會更為顯著,例如:

 

  • 起立敬禮:在每一堂課堂開始及結束時的起立敬禮亦是學生進行伸展、作站立平衡及發音練習的好機會,不同需要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動作,例如需要伸展肩膊及手肘的學生需以舉起雙手的模式向老師敬禮。
  • 課間操、小息操、飯後操:針對學生的需要,每天安排於不同時段,進行適切的運動,讓學生經常練習,以改善體能及預防攣縮。
  • 課前熱身操:在一些需要較多運用雙手操作的課堂如視覺藝術課,為增加動作的靈活性,學生會在課堂開始時作手部伸展及協調熱身運動。
  • 課堂活動:老師會在課堂根據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計劃在施教時製造機會讓學生多練習,例如半身麻痹的學生需以較弱的手舉手回答問題及傳遞工作紙及教材。
  • 早操:每天早上會根據學生的體能,分成各組進行針對性的運動,培養學生每天運動的習慣。

 

2. 在課程及教學上康教合一 (教育及治療整合)

  • 課程

      課程包含體能教育,於學科加入與康復相關課題,例如在常識科加入認識自己的病症及相關的康復需要及正確的動作模式;而課程亦強調溝通、解難及自我管理能力等共通能力的學習。而三校亦發展了一套引導式教育學習成果架構,勾劃出不同能力組別學生於初小、高小、初中及高中特別有關獨立及社區生活的預期學習成果。

  • 個別化學習計劃

      為每一位學生訂定包含學習、康復、社交以至心理方面的個別化學習計劃,以訂立全面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學習。

  • 教學

      透過思維及動作機能的步驟分析、誘發性提問、節律性意向,以及培養學生自我主導的教學法,令學生掌握解難方法及步驟,避免學生在學習上過分倚賴教職員的指導。

 

3. 在日程設計中為獨立能力作預備

學生建立獨立生活、自我照顧及照顧他人的能力及信心是引導式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學校有系統地將有關學習設計在日程中,令到學生可以在每天生活中重複學習,例如: 午膳時間學生以自助模式取飯菜、飯後執拾及抹枱、清理吃飯的地方及洗碗、部份同學練習到街市買餸及燒菜以作午餐、早操時自行擺放及收拾運動用具及班務時間執拾書包、抄手冊等。

 

4. 在實境中裝備融入社區的能力

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主動的性格、建立自主自靠的人生,因此充分裝備學生參與社區的能力及自信心至為重要。學校會於早階段安排學生走出課室及運動室,在實境及社區中學習,並將所學延伸及應用到生活,例如:在社區步行、跑步或使用輪椅、在不同天氣的情況下在社區活動 (撐著雨傘/雨具行動) 、午膳時到學校附近快餐店進餐、購物、運用社區設施及交通工具、運作校園咖啡店及為學弟學妹當助教等。

 

5. 培養可持續性的活動及復健的習慣

中樞神經受損及發展障礙是一個終身的問題,因此培養學生能於畢業後及於家中自行繼續運動及復健是非常重要。學校會安排學生配合習作程序,學習使用公園的公共健身及體育設施進行復健運動,並培養學生參與各類型的共融普及運動,例如長跑、輪椅賽、乒乓球、游泳、擊劍及硬地滾球等。

 

6. 發展自我主導學習的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學校鼓勵學生訂定自己的目標、自我評鑒學習成果,及自我檢視和監察,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並安排高年級學生自行與治療師預約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