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

  1. 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2. 發展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掌握基本科學知識、科學過程技能及共通能力
  4. 發展綜合和應用科學和相關範疇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5. 初步認識科學本質
  6. 運用基本的科學語言來溝通與科學相關的意念
  7. 基於數據、邏輯,對探究的問題作出合理分析和推理,並提出個人的見解
  8. 初步發展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
  9. 認識科學對社會、倫理、環境和科技所帶來的影響,並培養負責任的公民態度,致力促進個人和社區健康
  10.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成為科學的終身學習者,以促進個人發展
  11. 為在中學階段持續深化科學學習,以及將來投身科學事業作準備

 

目標:

科學科的課程由「生命與環境」、「物質、能量和變化」、「地球與太空」、「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四個範疇組成,兩個貫穿整個課程的課程重點,即「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與創新」,它們與課程學習目標和必須學習內容互相關連,並且體現於各範疇的學習重點及建議的學與教活動。幫助學生通過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的過程,讓學生發現日常生活現象背後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以及了解科學及科技的應用如何改善人類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的思維和方法,並建立科學態度,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下表為小學科學的課程架構:

 

學習目標
知識和理解 技能和過程 價值觀和態度
課程重點
科學探究 工程設計與創新
課程的必須學習內容
範疇一:
生命與環境
  • 人體健康
  • 生物的特性
  • 生命的延續
  • 生物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
  • 生態系統
  • 顯微鏡下的世界
範疇二:
物質、能量和變化
  • 物質的特性和變化
  • 能量的不同形式和傳遞
  • 力和運動
範疇三:
地球與太空
  • 地球的特徵和資源
  • 氣候與季節
  • 宇宙中的太陽系
範疇四:
科學、科技、工程與社會
  • 科學過程和科學精神
  • 航天與創新科技
  • 工程與設計

參考《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定稿)》

 

課程特色:

  1. 每單元科學探究活動,並提供機會實踐,通過「提問和規劃」(Plan)、「實施和記錄」(Do)、「整理和分析」(Analyse)和「表達和反思」(Review)四個步驟(PDAR),引導學生探究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自然現象或事物
  2. 讓學生通過設計模型/產品,了解科學與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連繫,以及其為改善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好處,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思維。通過「界定問題和規劃」(Plan)、「建立模型和測試」(Do)、「改良設計」(Improve)和「表達和反思」(Review)四個步驟(PDIR),引導學生設計模型/產品。
  3. 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的過程,讓學生發現日常生活現象背後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以及了解科學及科技的應用如何改善人類生活
  4.  

  5. 善用課室以外的環境、社會及科技資源,讓學生走出課堂,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


 

小學科學科課程的推行模式

 

學年 課程推行
普通學科 調適課程
2025/26 學年 小一及小四級開始推行科學科課程 在學階一推行科學科課程
2026/27 學年 小二及小五 擴展至整個小學階段(即學階一及二),全面推行科學科課程
2027/28 學年 小三及小六 在小學及初中階段(即學階一至三)全面推行科學科課程